专家学者

走访宁海民盟世家

信息来源:民盟宁波市委  作者:潘伟春  发布日期:2010-08-02   阅读次数:

在宁海城东一幢显得有些陈旧的房子中,住着一户特别的人家,家里的夫妻、儿子、女婿都是民盟盟员;父子均是高级工程师;小女儿与小女婿都是大学教授;儿子是第一批援川人员,大女婿是最后一批援川人员。这是一户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也是名副其实的民盟世家。

 

2010519,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民盟宁波市委主委、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与薛惠珍、王和宪的合影

 

乐为夕阳谱新篇——宁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薛惠珍

薛惠珍是位敢于说真话、善于办实事、勇于求开拓的坚强女性。她思想解放、敢争一流,只要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她都乐于接受,并且想方设法做好工作。她在慈善总会时,发挥个人优势筹款,第一次出马就筹得上千万款项。

2005年初,原宁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离任,亟需一位退休的县级领导担任此职。这时,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主管领导,广泛征询了老干部和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的意见,一致认为从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休的薛惠珍同志是最佳人选。就这样,薛惠珍开始从事一项新兴的社会公益事业——老年教育工作,至今她在老年大学一干就是6年。

这几年,她组织参加了200812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中老年金紫荆花杯音乐舞蹈服饰大赛”,使宁海老年大学一炮打红,荣获“金紫荆花杯最高奖”、“编导最高奖”和“组织金奖”三项大奖。她大力支持各项创新举措,使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也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课程设置不仅根据学员需求,而且从本县特色优势出发,新开设了有利于传承宁海历史、弘扬宁海精神和开发旅游资源的《人文历史》、《旅游文化》两门新专业,很受学员欢迎,现已编写了4本乡土教材。

薛惠珍在工作中公而忘私、一心奉献。她为人低调,唯才是举,发现并提拔了很多人才,却从来没有为自己子女而要求组织照顾与提拨。薛惠珍在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她总是把成绩、功劳归于别人,把困难和担子留给自己。薛惠珍校长不仅对工作热心,而且待人热情,与她一起工作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

从事25年教育工作后,1983年,薛惠珍从教育战线调至宁海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365体育投注亚洲委员、常委等职,多年从事海外联谊工作。1992年被省政协评为提案积极分子;1993年被省侨联评为“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作贡献活动先进个人”;1994年被中国侨联评为“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作贡献活动先进个人”,荣获“爱国奉献奖”。

在荣誉面前,薛惠珍显得非常谦虚。她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党的教育培养。几十年来自己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对国家贡献是应该的,对得起党和人民而已,党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当她满腔热情地谈完工作上的事情,转到谈孩子与家庭时,她的语气才缓慢下来,她深情地说:“在我们家找不到一副麻将牌与扑克牌,家人有空就多看看书。现在子女们的家庭稳定,大家都学有专长,勤恳工作”。流露出一位政界女强人的慈爱之情。

 

专业扎实显身手——宁海棉纺厂王和宪总工程师

不同于薛惠珍的快人快语,王和宪总工程师看上去比较内向、平淡,一线的艰苦环境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说起他夫妻加入民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都有比较复杂的海外关系,他有个兄弟在台湾,入党有限制,入民盟没有限制。当198910月宁波市民盟市委批准成立民盟宁波市宁海支部时,他任主委。

1952年,王和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高材生在当时的宁海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他被分配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调回宁海,那时宁海急需机械专业人才。在宁海棉纺厂,他成立了工程师室,坚韧不拔攻克难关。在车间高级设备的维修现场,工人们总能看到这位总工程师满身油污的身影。县里各部门进口了机械设备,全英文的说明书也只有他能看懂并准确翻译,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鸣得意,而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帮忙指导和翻译。退休后他还坚持在岗位上发挥余热,热心培养和指导年轻人,直到去年才真正退出来。

薛惠珍与王和宪在家是一对相濡以沫夫妻,在老年大学则变成师生关系了。因为退休后,王和宪也没有闲着,而是到妻子所在的老年大学去充电学习,主要学习网络方面的课程。闲谈中,王和宪有些爱惜地说起老年大学里高高低低不好走的路,他担心70多岁妻子会摔倒。

 

抗震救灾受表彰——宁海质量监督站副站长王坚

薛惠珍与王和宪的儿子王坚也是民盟盟员,他任宁海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县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副主任,是一位建筑工程领域的专家,同时还是县政协常委。在性格方面他颇似父亲,说话做事沉稳,但又似乎比父亲多了一份风趣。他喜欢驴走,拍的照片非常好,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在《今日宁海》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王坚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技术业务干部,非常忙碌,联系他几次采访,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乡下的路上。他不但工作认真负责,而且是民盟的活动积极分子,盟内工作非常热心。获2008-2009年度宁波市盟务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房屋安全鉴定委员会授予2008年度全国先进个人,被宁波市建设委员会评为2009年度房屋安全管理先进个人。

王坚是宁波市第一批援川人员,因个人技术、管理水平较高,被宁波市援建总指挥部派往青川县瓦砾乡负责建造过渡安置房,在那里,他真实地体验到了青川震后的悲惨情景,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简陋的棚屋帐篷,余震和滚石也带来极大的威胁,他在那里经历了55级以上的大余震,中小余震几乎天天光临几十次。有一次他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沙洲镇回瓦砾乡,汽车途经木鱼镇附近的盘山公路时差点被大滚石击中。在紧张繁忙的建造过渡安置房工作中,因为他吃苦耐劳,表现突出,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建造任务,被浙江省援建四川广元过渡安置房施工现场指挥部授予集体一等功、个人三等功,被宁波市建设委员会授予“宁波市援建四川广元过渡安置房先进工作者”,获浙江省民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勤学拼搏出佳绩——记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副院长宋加涛

宋加涛是薛惠珍的小女婿,也是薛惠珍赞赏为“真才实学”的人。宋加涛是民盟宁波工程学院支部委员会副主委,宁波民盟博士联谊会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加涛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着学院里唯一的全国高科技项目研究。是浙江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成员,慈溪家电产业常驻专家。

他是江西人,一直勤奋好学。大学毕业后,2003年的他获得赴港深造的机会,后又去美国学习。199110月来宁波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入选了宁波市首届高校名师培养对象、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新一轮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计划。他主持过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宁波市青年博士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高等级的学术刊物和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SIP收录。最近他的一篇有关人脸图像中眼睛检测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顶级刊物《Pattern Recognition》上。

对一般人来说,有上面一项成绩、荣誉就已经了不起了。这么多成绩是对他勤学拼搏的回报。宋加涛是个大忙人,既分管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又在一线承担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忙于科学研究,每天还有很多繁杂的事要处理。当问及要不要放弃一些,博士说:“科研是我的追求,教书是我的兴趣,管理是我的责任,我什么都不想放弃。”在事业上的不放弃意味着在生活上的牺牲。多年来,为了科研和学业,他常常身处外地,和家人聚少离多。为了事业,宋加涛认为自己需要牺牲,家人同样需要牺牲。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爱人也是大学教授,非常理解和支持他。